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砌体结构的发展简史、特点及展望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土木工程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2/4 20:05:35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结法砌筑,不需要什么特殊的保温措施。

  4)、砖墙和砌块墙体具有良好的隔声、隔热和保温性能。所以砌体既是较好的承重结构,也是较好的围护结构。

  但是和其他建筑材料相比,砌体结构也有不足之处,其主要缺点表现在:与钢和混凝土相比,砌体的强度较低,因而构件的截面尺寸较大,材料用量较多,自重大;砌体施工时劳动量大;砌体的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都很低,因而抗震性能较差。

  三、对砌体结构的展望

  砌体是指由块体(包括粘土砖、空心砖、砌块、石材等)和砂浆通过砌筑而成的建筑材料,由砌体砌筑而成的墙、柱作为建筑物主要受力构件的结构体系就是砌体结构。而块体又有多种材料的砌块,我国最古老的砌块即为砖和石。几千年来由于砖、石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可就地取材、生产和施工方法简便、造价低廉等优点,所以至今仍为我国主导的建筑材料。解放后我国也确实研制出多种材料的砌块但都存在着自重大、强度低、生产耗能高、毁田严重、机械化水平低、耐久和抗震性能差等缺点,所有这些都抑制着砌体结构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发展高强、轻质、高性能的砌体材料

  发展高强、轻质的空心块体,不仅能使墙体自重减轻,生产效率提高,而且可提高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且受力更加合理,抗震性能也可以得到提高。这方面已有很大进展。

  目前我国的砌体材料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强度低、耐久性差的问题。如粘土砖的抗压强度,我国一般为7.515Mpa承重空心砖的孔隙率≤25,体积质量一般为4KNm3。而发达国家的砖抗压强度一般均达到3060Mpa甚至可达到100Mpa,承重空心砖的孔洞率可达到4060体积质量一般为1.3KNm3,最轻的可达到0.6KNm3。根据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条件,只要在配料、成型、烧结工艺上进行改进可显著提高砖的强度和质量。根据我国对粘土砖的限制政策,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粘土较多的地区发展高强度粘土砖、高空隙率的保温砖和外墙装饰材料等。而在少粘土的地区,大力发展高强混凝土、砌块承重装饰砌块和利用废材料制成的砌块等。

  在发展高强块材的同时,也需研制高强度等级的砌筑砂浆。目前最高等级的砂浆强度为M15。要与高强度的块材相匹配时,需开发大于M15的高强度砂浆。我国的《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浆和灌孔混凝土》行业标准中砂浆的强度等级为M5-M30,灌孔砼的强度等级为C20-C40,这是混凝土砌块配套材料方面的重要进展,对于推动高强材料结构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据预测干拌砂浆和商品砂浆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干拌砂浆把所有配料在干燥状态下混合装包供应现场按要求加水搅拌即可。

  2、使砌体结构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传统的小块粘土砖以其耗能大、毁田多、运输量大的缺点越来越不适应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对其进行革新势在必行,这方面的发展趋势是充分利用工业废料和地方性材料,例如粉煤灰、煤渣、矿渣、炉渣等工业废料制砖或板材,可变废为宝。用湖泥河泥或海泥制砖,则可疏通淤积的水道。

  3、采用新技术新的结构体系和新的设计理论

  组合砖墙配筋砌体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在国外已获得较广泛的应用,可用于建造高达20层的房屋,成为很有竞争力的结构形式。我国虽已初步建立了配筋砌体结构体系,但需研究和定制生产砌块建筑施工用的机具,如铺砂浆器、小直径振捣棒、小型灌孔砼浇注泵、小型钢筋焊机、灌孔砼检测仪等。这些机具对保证配筋砌块结构的质量至关重要。这种砌体的原理同预应力混凝土能明显改善砌体的受力性能和抗震性能。国外在预应力砌体和配筋砌体方面的水平很高,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加强砌体结构理论的研究

  进一步研究砌体结构的破坏机理和受力性能,通过数学和力学模式建立完善而精确的砌体结构理论是全世界各国都关心的课题。我国在这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但目前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应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加强对砌体结构的试验技术和数据处理的研究,使砌体结构这种古老而有生命力的结构形式更好地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高向玲、蔡惠菊、刘威.《砌体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丁大钧.《砌体结构》教学刍议.建筑结构.1999.(3)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