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ooks.chinardm.com
公 告
登 陆
日志日历
导 航
日 志
评 论
链 接
统 计
 
第三章 第五节 万里长征第一步

  1、SAP中国研究院的漫漫前路

  正如前面我提到的,从SAP中国研究院还在孕育开始,我们就立足于建立一家面向全球市场、覆盖整个软件创新价值链的企业研究机构,而不是SAP德国总部或其他部门的项目外包中心。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现在我终于可以用带点儿骄傲的口气说:“SAP中国研究院,现在已不再是SAP全球研发体系中从事本地化和简单编码的开发中心,而是已经发展成为面向亚太和欧美等全球企业客户,拥有从创意到市场化的完整创新价值链的国际性软件研发机构。”在中小企业解决方案和最佳业务实践等重要的软件市场领域,我们已通过覆盖整个价值链的持续创新,在全球市场居于领军者的地位。

  SAP中国研究院这些年的发展,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目前也只是取得了初步成功。这些阶段性的成功,让我们更加有信心去坚定地走以持续创新来推动SAP中国研究院发展的道路,而不是复制印度模式。比如说,SAP中国研究院未来发展过程中,我们并不是追求使我们的人力成本必须达到印度的水平,只要我们的人力成本能继续维持在硅谷的1/4、德国的1/3左右,我们在此基础上,通过持续创新,来能保持持续的竞争力。为此,我们会在技术和流程、项目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继续探索如何构建适合SAP中国研究院实现持续创新的内外环境,提高创新效益。与此同时,我们会继续探索,如何依托我们的创新能力和本地市场优势,去协助SAP中国以及SAP全球的销售部门,去实现中期和长期的持续发展,使SAP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软件是一个快速变革的产业,一个企业不能仅仅关心今年卖什么产品,而是要关注两三年以后,甚至三五年以后卖什么产品,这里面有很多创新的空间。要保证市场的前瞻性和对竞争对手的战略领先,这些都依赖于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要求企业必须能洞察市场需求,不仅能尽快做出原型,而且能尽快地实现原型、推出产品。SAP中国研究院在未来会继续着眼于中小企业解决方案等领域前沿性的创新产品开发,让SAP在整个市场上保持强势和领先的地位,进一步提升SAP中国研究院在SAP全球研发体系和全球软件产业中的战略地位。

  投射到整个中国软件产业,SAP中国研究院的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作为软件从业者,我们都知道,由于软件巨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和以“微笑曲线”为基础的价值分配,只有那些面向国际市场并且掌控技术标准和全球客户的软件企业,才能从全球软件产业中获得丰厚的汇报。因此,这些年来,如何从局限于本土市场拓展到全球市场,如何从承接低端的外包编码项目发展为主导重要软件产品的创意和设计,这一直都是中国众多本土软件企业在苦苦思索的话题和孜孜以求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SAP中国研究院的成功,可以说是为中国本土软件企业走向成功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案例。我认为,SAP中国研究院的成功案例,一方面,可以帮助中国软件企业树立信心,更加相信,这种从本土到全球,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过程是能够实现的;另一方面,SAP中国研究院跃迁过程中某些带有普适性的做法和经验,也可以供中国软件企业在跃迁的过程中学习和借鉴。

  2、中国需要更多企业实现向中国创造的跃迁

  客观上讲,SAP中国研究院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式发展,对于整个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来说,还仅仅是一个开始,只是个案的成功,或者说,还仅仅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与软件产业发展起步最早的美国相比,中国软件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对于欧洲和日本,中国软件产业也存在明显的差距。在专业化方面,中国与同是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相比,也存在着3~5年的差距。作为一个大国,中国软件产业如何去发展?这是中国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在本书开篇的时候,也对这个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着眼于整个产业的全球竞争力,我们不可能去复制印度式的制造模式。为什么呢?原因有二,首先印度式的软件产业发展模式处于整个软件产业“微笑曲线”最底端的位置,附加值很低。中国虽然有着非常丰富的人力资源的供给,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人力成本必然会逐步上升,永远无法在人力成本上与印度进行直接比拼;其次,印度在软件项目外包方面,几乎已经做到了极致,不管是内部的编码和测试效率、质量控制和流程管理,还是外部的客户关系建立与维护,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中国作为后来者,在人力成本相对于作为先行者的印度并不占据优势的条件下,如果想以印度同样的发展模式去发展自己的软件产业,超越印度的机会,是非常渺茫的。我们必须基于中国的国情出发,去构建我们自己的软件产业发展模式。比如说,像SAP中国研究院这样,研究所处的生态环境,依托本土市场优势和庞大的中小企业客户群体,专注中小企业解决方案等重要应用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占领全球范围内的这一细分市场。

  从SAP中国研究院的发展历程来看,只有走创新中心,而不是外包中心的道路,才能通过持续创新提升SAP中国研究院在SAP全球研发体系中的地位,在SAP全球范围内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样,投射到整个中国软件产业,着眼于未来的全球软件产业竞争,中国软件产业发展不应该走印度式的以低人力成本来承接外包项目的发展道路,而要走类似于硅谷的以创新来驱动发展的道路。以我在SAP中国研究院的实践来看,这条路是可以走得通的,这也是我们赢得未来的唯一出路。

书籍连载 发表于 2009/2/25 11:28:00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收藏该日志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主页:
    标题: